





每年冬天乃至春节期间,都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高发期,危险时可在瞬间夺人性命。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林英健认为,面对“中风”,预防大于治疗。那么,该如何预防?林英健建议市民从三方面做起,首先,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者,要做一个全面的脑血管体检。其次是高血压患者要稳定血压,定期监测血压。最后,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并保持心态平衡。
面对脑梗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林英健介绍道,每年冬天乃至过年期间,因“中风”前往就医的患者会比往日高出20%,而且患者年龄有年轻化的倾向,40出头就“中风”的群体在增加。之所以说冬天是脑卒中高发的季节,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使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不仅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还会使血管中的粥样斑块变得不稳定,小动脉收缩,严重时会诱发脑卒中的发生。
林英健提醒市民,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脑卒中有十大可控危险因素,也是预防的重点,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少运动、不健康饮食、心理压力过大、腹型肥胖、酗酒、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病。
去年春节期间,该院脑病科就接诊了一位因没做好高血压监测与管理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该患者不过40来岁,已经高血压病3级,属于极高危组,他左侧肢体乏力3个月,加重伴麻痹3天才来医院。”林英健提醒,高血压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一旦高血压患者身体出现异常,要尽早就医,如果被确诊,应尽快开展静脉溶栓或支架取栓治疗。
林英健介绍,静脉溶栓治疗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对于时间要求很高,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后4.5小时。在这个时间内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完全恢复。
过年期间:五类人不宜饮酒 稳定血压并定期监测
“过年期间,喝酒助兴本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但‘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重)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喝酒,可以茶水代酒,如喝些温开水与淡茶水。”林英健建议,过年期间要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高盐高纳与浓汤,这些都会增加脑卒中风险。此外,过年期间,应酬、聚会较多,情绪难免会有所波动,也容易引发脑卒中,因此,要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对于高血压患者,过年期间要预防“中风”,林英健建议,要稳定血压并保持定期监测。“清晨,血压更容易升高,引起其他并发症。而且起床时,由于体位的改变,易使得血压波动。
因此,高血压患者,起床时应动作慢一点,切莫过猛,导致血压瞬间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林英健表示,过年期间也不能忘了监测血压。每天6至9时,17至20时,两个血压高峰时段,各测一次。一旦测试结果不理想,最好及时就医检查,切莫忽视拖延。作为家属,一旦发现家人有言语含糊、嘴角歪斜,或者举起双臂后,无法保持10秒以上等疑似“中风”的迹象,应立即呼叫120,在救护车还没达到之前,懂护理的家属,可以让患者侧卧于平坦处并做好保暖,并检查患者口腔,去除异物,等待医护人员的到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