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医院医护人员筑牢抗疫防线
  • 发布时间:2020-02-14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成谕福、张轩铭
  • 点击数:

e69eb948-7eae-4e23-8330-476fa0befed3.jpg

1月31日,市中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取样。


在有人谈“疫”色变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也有着不同的年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休假,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主动请缨支援发热门诊,坚守战“疫”一线,阻止“战火”在清远的蔓延。他们当中不少人对17年前那场非典硬仗,仍历历在目。当时,他们有的还是在校医学生、刚踏上从医之路的新手“小白”,也有的是写了三年思想汇报渴望入党的主管中药师,还有的是准备远赴“小汤山”的预备队一员......那时,年轻的他们在不同的地方见证或参与着非典战“疫”。如今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的又一场真刀真枪的硬仗。对此,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正团结一心,与病毒斗争,为生命接力,共同为清远筑起一道牢固的疫情防护墙。


1月31日,市中医院发热门诊。


“最危险的事情,我先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开始在全国蔓延,作为一名急诊内科主任,刘冰冰深感情况“不妙”,与同为医生的丈夫商量后决定:春节期间哪里也不去了,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果不其然,第二天,市中医院便配强发热门诊医护力量,刘冰冰被派去负责统筹工作。从人员保障、物资配备、制度流程梳理,到全院培训和应急演练,事无巨细,刘冰冰都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位。穿衣、脱衣,听起来都是些简单的字眼,刘冰冰与其他同事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教会全院医务人员。因为这不是普通的衣服,而是防护病毒的“战服”,是保护自己的“安全服”,容不得有一丝差错。培训时,一些年轻的、经验不足的医护者,还有负责保洁的后勤人员,刚开始没掌握规范步骤,刘冰冰有点担心,她便与其他负责培训的同事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直到全部人都掌握到位。新冠肺炎通过核酸检测来确诊,检测需要进行咽拭子采样。但一个张嘴的动作,将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负责采集的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风险。除夕夜,冷雨伴着寒风,刘冰冰顾不上与家人吃团圆饭,而是在发热门诊里做着这件危险的事情。口罩、眼罩、双层手套、防护服、全护屏......刘冰冰全副武装,透过哈气模糊的护目镜,小心谨慎地擦拭着病人的咽部,完成咽拭子采集工作。“必须我先上,这样才能给其他医护人员吃下一个定心丸。”“刘主任,床位不够了,怎么办?”“刘主任,预检分诊台需要支援!”……疫情当下,其他科室的病人并没有因此减少,急诊科更是如此。每一天,刘冰冰都是发热门诊、急诊内科里被呼叫最多的人。明明已经感觉分身乏术了,但在接到医生、护士的紧急呼叫时,她总是条件反射般迅速回应,及时协调解决问题。1月17日至今,刘冰冰已经连续在岗将近20天,每天8点半上班,经常凌晨1点才休息,然而超负荷的工作并没有让刘冰冰觉得有太多的疲惫,“其实,在发热门诊一线的同事比我辛苦多了,他们为了不浪费防护服等物资,都选择不吃不喝不拉撒6小时。闷热的防护服导致里面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次脱下护目镜,鼻梁都有深深的红印子,脸上全是褶皱,还得安抚患者恐慌的情绪,冒着时刻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刘冰冰说,“疫情一开始,没有人不害怕,毕竟很多未知因素。但大家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面临的困难有多大,大家都毫无怨言。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科室,但大家团结一心,战斗力十足,这让我十分感动。”


39121545-b8f1-4e88-beed-cd80e8cafe5e.jpg


1月31日,市中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在交谈。


把感控措施化成防疫武器

17年前非典爆发时,龙丽洁是临床一线的一名护士,优秀的她被选为“小汤山”预备队一员,随时待命远赴北京,虽然最终没去成,但经过培训的她掌握了许多对抗突发传染病的专业技能。17年后的今天,龙丽洁已是市中医院院感科科长。“17年前的心态与现在不一样了,当时想着如果出征,用自己专业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尽到自己的力量就好。但现在,处在院感科的位置,考虑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还得尽力保护全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疫情突发之初,出于职业敏感性和岗位的职责,龙丽洁一早就退了通往重庆的高铁票,尽管这趟旅行,是家中孩子期待已久的“新年愿望”,“事后同事们都笑我,退票退得太早了,亏了手续费。”取消休假后,龙丽洁带领院感清一色的“女将”们,认真研究每日数发的文件指南,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面对看不见的“敌人”,她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制作针对这个前所未有的病毒防控方案与流程,细抠每一条指引,力争每一条关乎生命健康的措施完美到极致,让病毒无处遁形。虽然不直接参与治病救人,但龙丽洁的足迹却遍及医院里最高风险的区域,在抗疫的最前线现场指导感控措施。10多个工作日下来,龙丽洁带领的院感人全部自愿坚守在防控一线,随时待命,每天只休息4、5个小时。“因为工作需要,年初一时,我把科室全部同事叫回来加班。20分钟时间,全员到位,真的是召即来,来能战。整个假期,她们与我一样,没有休息过一天。”龙丽洁与刘冰冰是“最佳拍档”,她们一起协作,第一时间对全院开展了职业防护的培训。为了培训一位还不太熟悉规范操作的医务人员,她们一直陪他练习,从17点半一直练到22点半才回家。鼠年的第一天,两人一个负责咽拭子采集工作,一个负责运送标本,直到14点才吃上快餐,还不约而同发了朋友圈,记录鼠年第一餐,称彼此是“英雄”。“当时,我俩还苦中作乐,开玩笑说我们在这并肩作战,把丈夫孩子都抛弃了。”玩笑归玩笑,“其实,舍小家保大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470c2449-fd59-4afb-b10a-245ec8f882bb.jpg

1月31日,市中医院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区。


新手医生成长为一线防控医护人

2003年非典爆发时,来自江西的黄建华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刚毕业的新手医生,当时的他经验不足,不能冲锋防控一线,这让他心里憋了一股劲。感染科、呼吸科、心内科......17年来,黄建华每到一个科室,都边干边学,研读许多专业书籍与文献,虚心请教同行与专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如今的他,已不再是当年的愣头青。身为党员的他第一时间选择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支援发热门诊,并以曾在感染科多年的工作经验主动向医院建言,要把二线力量放在一线发热门诊,建立三道防线,严格诊疗流程把关,确保不漏诊。看诊、书写病历、开检查单、安排咽拭子取样......2月1日22点至翌日8点,面对不断前来的发热患者,面对防护服的闷热和口罩导致的缺氧,黄建华多次深呼一口气,极力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独当一面地“镇守”着发热门诊。“阿姨不必惊慌,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病情恢复,更何况您还不一定得这个病。”“出院后,要多注意休息,做好防护,少熬夜多运动,家里常通风。”黄建华有时会遇到一些急躁的病患家属与惊慌过度、偷偷抹泪的患者,这位柔情铁汉总是耐心地开导。当疑似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他又耐心讲解注意事项,常常讲得唇焦口燥,却又因为身穿防护服,不敢过多饮水,只因不想浪费一套防护服。2月2日早上8点,已经在发热门诊连续值班10小时的黄建华,小心谨慎地脱下防护服,摘下护目镜与口罩后的他,脸有些褶皱,口角干裂,但精神状态依然不错,“我是男同志,身体强壮,多上几小时没关系,这样可以让女同志多休息一会。而且比起17年前,如今自己的专业水平已提升了许多,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能战胜此次疫情的!”


1405b31a-5218-49cc-b2d3-6485a6399190.jpg

1月31日,市中医院医护人员询问被隔离发热患者身体情况。



在校时的“天真想法”终成现实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河,是黄建华的师弟。非典突发时,黄河还是一名大三医学生。“那时我们被‘困在’宿舍里,多希望自己能像其他医护人员一样,战斗在一线。”黄河说,那时他们在宿舍闲聊,还谈到应该要让中医更多地参与到“抗战”一线,“后来确实也证明了中医不只是养生保健、治未病,中医并不是慢郎中,抗击传染病也毫不逊色!”黄河自信地说。17年过去了,当年青涩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清远市中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治医师。新冠肺炎爆发后,当他看到穿上防护服就不得不隐忍4小时,甚至6小时的同事,看到忙碌在防控一线与照顾孩子之间,还在哺乳期的女同事,黄河主动申请加入发热门诊,与师兄黄建华携手共赴“前线”,尽管他的家中也有幼儿。每天回家,面对儿子的呼喊,黄河都“避而不应”,做足防护措施后,才敢与儿子说话。当家人看到他那连续戴了好几个小时手套、皱巴巴的双手,与脸上的褶皱时,心疼想拥抱他,黄河却不敢与家人有过多接触,即便同处一室,也主动把自己“隔离在外”。“请问您家人最近有没有发热的情况?”“除了发热,还有哪里感到不舒服?”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时,黄河感到行动不便,坐立难安,但不断前来就诊的患者已容不得他顾及自身感受。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他仔细咨询患者情况,呼出的气体让护目镜变得模糊,看不清患者,也让他有些喘不过气。但他依然得克服困难,静下心来给患者切脉,量体温、查看其精神状态、呼吸情况、胃肠道症状及舌苔表象等,以便辨证论治与排除筛查、遣方用药。经过黄河等医生中西医的结合治疗后,不少留观患者很快达到了出院标准。“当年希望运用中医救死扶伤的愿望成真了,但我更希望这场战‘疫’早日结束,让清远这座城市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黄河憧憬说道。


带领药学人创新消毒防疫方式

2003年非典流行,广东省作为首发地,非典病人死亡率却较低。朱卫星认为,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第一时间应用了中医药来防控疫情。那时的朱卫星,还在清远市人民医院负责中药房管理工作,“说实话,可能因为非典时广东是疫情重灾区,感觉那时周围的气氛更为紧张。当时,清远人医也积极运用中医药来对抗非典,我们负责每天熬制中药汤剂,指导临床科室做好使用燃烧中药苍术来消毒病房等防控工作,期间,我一直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与想法记录下来。”非典过后,连续提交了三年思想汇报的朱卫星终于成为了一名党员,“成为党员,是我的追求。医者仁心,党员为民,从那之后,我觉得自己身上的使命更重大了。”从紧急部署设置发热门诊药房到增设24小时发热门诊药师岗位,从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相关药物的临床用药需求到时刻密切关注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便指导临床用药......如今,大规模的突发传染病卷土重来,比起当年的紧张,已成为清远市中医院药学部党支部书记、药学部主任中药师的他从容应对。朱卫星还带领药学部全体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让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贡献更大力量。针对清远气候因素及疫病特点,他们连夜赶制2700多个防感香囊,免费发放给来院患者及家属;并熬制了600多剂调补正气,化湿解毒的中药防感凉茶供当班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饮用。非典时期,许多医院在日常清洁消毒之外借助仓术或艾条熏蒸祛除疫毒,考虑到有些人不习惯闻苍术、艾条烟熏的味道,而且过重的烟味可能会触碰到消防系统,朱卫星便带领药学人创新方式,以《方案》中推荐的方药为基础,根据“生者尤良”的用药特点,加入鲜葱白和鲜生姜,研制出了气味更舒适的中药消毒防疫雾化液。目前,整个中医院共有18台加湿器添加了中药消毒防疫雾化液用于发热门诊和普通门诊的日常消毒防疫。

2月3日晚上11:44分,曾参与过援藏行动、冲锋在发热门诊一线的医生刘桂金刚下班,她在微信朋友圈中直言,当天从中午到晚上下班一直忙个不停,各种料想不到的事情交织一起,让她濒临崩溃......这一切都被朱卫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相比其他同事,其实我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已,只希望大家对一线的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与心疼,大家携手共度难关。”


返回列表
医院本部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路10号
联系电话:0763-3338716
传真:0763-3338716
邮编:511500
备案信息

Copyt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清远市中医院
粤ICP备16062804号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103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