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皮肤痒,皮肤科专家教您解决特应性皮炎
  • 发布时间:2020-02-06
  •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王剑锋
  • 点击数:

“秋风起,皮肤干,瘙痒,摸上去很粗糙,皮炎严重的时候,孩子不停的抠痒痒,直到皮破血流。”眼下,虽已到冬天,但清远的天气仍“秋意”正浓,这也给一些皮肤病患者带来了“秋干气燥”的烦恼。笔者走访清远市中医院皮肤科发现,随着秋冬季节到来,皮肤科门诊病人日均就诊人数较以往增加近三成,其中,不少患者是由于湿疹反复发作痛苦难堪到医院就诊后,最终确诊为特应性皮炎(简称AD)。


特应性皮炎在婴儿期易被误为湿疹

据了解,特应性皮炎,(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主要特点就是干燥和瘙痒。但它与普通湿疹不同的是,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由免疫系统问题引发的难治型湿疹,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异常以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

清远市中医院皮肤中心主任王剑锋说,最近在门诊接触到一些“特殊”患者,他们多以10岁以下的婴幼儿童为主,病症大都为身上起红疹和又干又痒,而且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其家人大多有过敏病史,如过敏性鼻炎或荨麻疹、哮喘等。其中一些婴幼儿患者家属对病情发作时并不在意,以为“小孩吃奶时会这样,断奶后会自己好转”,直到一到两岁后甚至五六岁后仍不好,到医院就诊后得知患了特应性皮炎(AD)。

实际上,在临床上,通常将特应性皮炎分为三期:2岁以内称为婴儿期,这一时期通常有急性皮炎表现,多为见头面部红斑、丘疹,干燥等,少数累及躯干及四肢,这一时期的发病很容易被误认为湿疹。2-12岁是儿童期,以亚急性或慢性皮炎为主,多出现在四肢屈侧、颈窝、肘窝、腘窝等处,发作部位通常出现渗出较少,红斑脱屑、皮肤粗糙增厚、色素沉着等;12岁以上则属于青年成人期,通常皮损范围会更为广泛,皮肤干燥,剧烈瘙痒,任何刺激(如温度变化、汗液、情绪改变、接触毛织品)都能激发瘙痒,瘙痒通常是突发或阵发性。

“目前特应性皮炎患者越来越多,近期接触的病例就超过50例。”王剑锋主任说,“10岁以内婴幼儿患儿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在逐渐成长完善,修复能力好,治疗效果较好;青少年和成年人治疗效果较差,对药物治疗不敏感,心理或情绪影响明显,治疗起来也特别棘手。”


特应性皮炎如何防治?

王剑锋介绍,中医认为患者先天禀赋不耐的特异性体质是本病的发病基础。先天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卫外能力不足,难以耐受正常范围内的外界刺激,易感受风湿热毒等外来邪气,聚积肌肤。本病病位在心、脾、肝脏,急性发作多责于心,慢性多责于肝、脾。初期和急性发作多为风湿热积郁心脾;慢性及缓解期多为脾虚湿蕴或阴虚血燥。

王剑锋说,自己一直推崇传统的中医辩证论治治疗,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小儿心常有余,脾常不足,病位在心肝脾。故本病的基本治法为“清心健脾”“疏肝祛风”“渗湿止痒”。

“当然,也会根据患者瘙痒和干燥病情的轻重,按照“风气往来则痒”理论加上白鲜皮、刺蒺藜、防风、连翘、首乌藤等药物祛风止痒,并配合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乌梅、五味子、防风、徐长卿、鱼腥草等药物。

按照瘙痒的评分等级给予清心安神的中药如合欢皮、酸枣仁、茯苓、龙骨、牡蛎磁石等药物。如干燥感觉明显,皮肤失于润养加用麦冬、天冬、玉竹、白芍等药物。同时重视基础治疗(保湿润肤)、外用药物治疗和系统药物治疗、光疗等阶梯式治疗方案。”王剑锋指出,“外用润肤乳或霜是一线治疗及必须的治疗手段,还适当根据皮损部位、表现和严重程度,需要选择弱效、中效、强效不等的激素控制皮肤炎症。”

(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王剑锋还提醒,对于有家族病史的婴幼儿,在出生后主动使用润肤剂护理,可以使发病率大为降低。而青少年及成人患者,需要更加注意保湿和防晒,忌用碱性肥皂,减少洗澡次数、多用润肤剂。在日常穿着上尽量选择棉质、宽松衣物,避免过热等情况。增强体质,改变环境,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劳累,避免已知的过敏因素,对于病情的康复及缓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延伸阅读


如何判断是否患上特应性皮炎?

王剑锋主任介绍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提出的“张氏标准”:一看二问三化验。

“一看”有没有对称性湿疹,超过半年以上;

“二问”特异性过敏史,包括个人和家族的,三代以内有超过两个人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及胃肠炎等过敏史;

“三化验”是抽血化验血常规看嗜酸细胞、化验总IgE(免疫球蛋白E)和特异性IgE检测(过敏原检测)。

此外,还可参考“226标准”进行简单的自测:

 2:两个系统,除了皮肤外,还有呼吸道、鼻部或眼部过敏等;

 2:家族里有至少两个人过敏;

 6:慢性湿疹皮炎超过6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特应性皮炎与遗传相关,目前尚无法根治。王剑锋指出,大众需要建立长期健康疾病保健及管理的意识,将有效治疗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以减少疾病复发和减轻症状才是关键。


返回列表
医院本部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路10号
联系电话:0763-3338716
传真:0763-3338716
邮编:511500
备案信息

Copyt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清远市中医院
粤ICP备16062804号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103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