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高尿酸血症呈高流行、年轻化、男性多于女性、沿海高于内地趋势。据估算,全国人口的10%患高尿酸血症,而广东地区由于有煲老火靓汤及吃海鲜等饮食特点,尿酸性肾病高发与其他地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经高于糖尿病的水平。
4月20日,是痛风日,清远市中医院肾内科专家跟大家科普一下急性痛风性肾病的知识,以使广大群众对痛风及痛风性肾病有更好的认知,早期预防、早期控制、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享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痛风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复发性关节病。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性远端肢体关节非对程序局部红肿疼痛及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然而,尿酸高除了会引发痛风外,还可能伤肾。原因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主要从肾脏排出体外。过量的尿酸形成结晶,会沉积在肾脏,阻塞肾小管,引起尿酸性肾结石,最终导致尿酸盐肾病。表现为腰酸背痛、血尿或蛋白尿。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相当多的患者没有显著症状,但其危害性是潜在和持续性的,长期可导致肾衰竭。而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使尿酸排泄率减低,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是这些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肾脏是人体排泄尿酸的主要途径,血尿酸每升高60umol/L,发生急性肾衰的风险增加74%.同时发现血尿酸>392umol/L患者发生慢性肾衰风险:男性增加94%,女性增加420%。因此,痛风,需注重痛风性肾病的防治。
临床/病理特点
急性痛风性肾病是由肾小管尿酸结晶沉积所致,常见于集合管。急性痛风性肾病患者可出现严重高尿酸血症、急性少尿或无尿性肾衰竭。常继发于肿瘤溶解综合征或挤压伤。慢性痛风性肾病为尿酸钠结晶沉积所致,常见于痛风、慢性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患者。
光镜
急性痛风性肾病可见集合管内尿酸结晶沉积,急性肾小管损伤,轻度肾小管间质炎。酒精固定冰冻切片可见双折射针样尿酸钠结晶。慢性痛风性肾病可见髓质肾小管和/或间质针状痛风石,周围合胞体巨细胞、上皮样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病变包括: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加和肾小球基底膜(GBM)双轨征。
免疫荧光:无
电镜:集合管可见上皮细胞损伤和细胞质针状结晶。GBM双轨征患者内层板扩张。
病因/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血浆尿酸增加通常由尿酸生成过多(10%-25%)或排泄减少(75%-90%)引起。
尿酸生成过多一般为特发性(60%)或由广泛组织破坏、嘌呤释放增加所致,如肿瘤溶解综合征、挤压伤或难治性癫痫。尿酸生成过多也可由遗传性酶缺乏所致,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和常染色体隐性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
尿酸排泄减少可由特发性、药物相关性(如噻嗪类利尿剂,环孢素A)或由慢性重金属毒性、代谢性疾病,包括Bartter综合征、甲亢、甲旁亢所致。
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
表现形式
尿酸在血中以尿酸钠的形式运输,当其在血中的浓度超过其在血中的溶解度时,过量的尿酸钠将形成结晶,在肾脏中沉积,导致肾脏损伤,称之为痛风性肾病,也叫高尿酸性肾病。痛风性肾病在临床上主要有三种形式:
(1)慢性尿酸性肾病
(2)急性尿酸性肾病
(3)尿酸性肾结石
一般的治疗原则
o 低盐低脂低嘌呤饮食,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控制肉类、海鲜和豆类等摄入,多饮水,避免引用含酒精及富含果糖的饮料;规律锻炼。
o 全面筛查高尿酸血症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并积极控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及吸烟。
o 避免使用可升高血尿酸的药物,包括噻嗪类和袢利尿剂、某些抗结核药、小剂量水杨酸类药物、某些降糖药物、左旋多巴、他克莫司、环孢素A
o 适当碱化尿液,尿pH 6.2-6.9有利于尿酸盐结晶溶解及排出,尿pH>7.0易行成草酸钙及其他类型结石。碱化尿液注意检测尿液pH值,及时调整方案。常用药物:碳酸氢钠;枸橼酸及其盐合剂。
针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原则
痛风性肾病主要依据分类和分期进行治疗,根据致病机制不同,痛风性肾病可分为三类:慢性间质性肾炎、急性梗阻性肾病及肾结石。根据对肾功能的影响不同,可分为间歇性蛋白尿期、持续性蛋白尿期、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
1.对于肾结石病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尿酸中西药物、枸橼酸钾排石、体外微波碎石、手术等治疗方法。
2.对于急性梗阻性肾病,应即刻入院治疗,解除梗阻,必要时行血液透析。
3.对于慢性间质性肾炎早期及持续蛋白尿期,以改善肾小管功能为主,在维持血尿酸在300umol/L前提下,可碱化尿液,使用抗纤维化的中西药物(如金水宝),同时需将血压严格控制在120/80mmHg左右。
4.进入氮质血症期患者,在上述治疗同时,加用开同、爱西特等,改善肾功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